close

乖喵之前早已取得該部落格版主的授權轉貼,她本身就是在研究、並且生產屬於自有品牌保養品的一位特殊女性(她另外一個身份是作家,至於現在還有沒有寫,我就不確定了)。

原出處-好有面子保養學園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ebewawa1212/article?mid=176&next=175&l=f&fid=20

 

超愛楊宗緯的,他專輯中有一首歌《洋蔥》,歌詞是這麼寫著:「我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……」,很感人,但是如果不太了解精華液的成分,卻「一層一層一層的擦上你的臉」,那可真的是很危險。

通常知名大品牌的保養品廠商,很少作單一成分的精華液,他們會針對特定功效去設計及研發精華液的成分並組合。像是抗皺、美白、保濕、控油等。這其中絕對都不是單一的成分,而是將相關的成分調和完美比例,使其達到發揮最佳效果的目的性。

 

保養品的分子大小很重要

 

先談成分及劑型(保養品所呈現出來的形體,如:水狀、露狀、膠狀、乳狀等)的「分子」大小。

除了純天然草本粹取的成分外,保養品其實多半是化學成分所組成,這些化學成分因結構不同,所以其分子大小也不同,例如玻尿酸,它是一種聚合物,它就比胜肽類的成分,分子要大上幾千倍。

在我們想要同時擦兩種以上的精華液時,該怎麼處理呢?答案是:分子小的先擦、再擦分子大的。打個比方,把我們臉上的毛細孔當作紗窗,如果朝著紗窗潑水,水不僅可以穿透過去、且會在紗窗的間隙中留下水漬;但如果我們先在紗窗上塗了一層油或者蠟,這時再潑水,那麼水是不是完全流到地面上,而且不會附著在紗窗上,這就是水的分子比油或蠟小了許多的因素。不過若是廠商在小分子的成分中加入黏劑稠(所以有的精華液感覺濃濃的),這樣原本的小分子就會變大,愛美人士們,你有辦法去分辨嗎?

不同劑型的精華液,就不能只看成分來決定分子大小,上段提到了加了黏稠劑的精華液,其實幾乎可以把他歸類為「凝膠」或「凝露」了,它就不是單純的精華液;而有些精華液呈乳狀,這其中可能添加了天然油脂(像很多標榜草本成分的產品,就會添加小麥胚芽油、紅花籽油等等),這通常稱作精華乳。我們將精華液的形態由小到大作一個排序:水狀(其實未添加任何其它成分的精華液,正常狀態是呈現水狀)、露狀膠狀乳狀,這樣就比較容易分辨了。

 

不同功效精華液分早晚使用

相互之間可能會有抵制疑慮的、或成分重複的精華液不要在保養程序中同時擦,像酸類的產品、就不建議和蛋白質類(如膠原蛋白或其它蛋白質衍生的成分等)的產品一起使用,試想看看,打個蛋花再倒點醋,那會產生什麼後果啊?

因此,要解決這個不知該如何使用不同精華液的辦法有兩個:1.使用同一家品牌的系列產品,並依照櫃姐或說明書的解說,按順序去擦;2.在一個保養流程中只使用一種精華液,例如又想美白、又想抗皺的人,白天用抗皺精華液、晚上用美白精華液(因為美白精華中多半含有「光敏」成分,在註解中會解釋「光敏」),而且不要同時使用太多瓶精華液,現代人都很忙碌,時間就是金錢,擦了太多層,有沒有效果是其次,產生負作用、造成肌膚容易敏感,就得不償失了。

 

保養品不論價格高低,只要是適合本身膚質的,就是好產品,當然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產品皆為正當營運的公司所生產。
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,那就是保養品沒少擦、保養程序也沒偷懶,但膚況卻依然不佳。這時有三種可能:1.使用了不適合自己膚質的保養品;2.不了解成分下混搭使用;3.保養步驟(或時機)錯誤

註:光敏,字面意思就是對光敏感,如果白天在臉上擦了含光敏性的成分,即使防曬也沒有用。光敏性成分會加速吸收紫外線,美白不成、皮膚還會受傷,所以任何與美白扯上關係的產品,白天最好不要用,除了美白防曬乳或隔離霜(這裏頭不會有光敏成分,加上「美白」二字只是因為它可以在白天防護您的臉蛋,讓您避免曬黑 )。

那麼哪些成分是具有光敏性的呢?多數與「酸」字有關的產品或成分,幾乎都具有光敏性,像維他合C及其衍生物、左旋C、複合果酸(化學性)、熊果素等都是白天的危險產品群,但是只要是作好了防曬措施,針對紫外線選擇適當係數的防曬產品,這些產品白天並非完全不能使用。

就算是天然的果酸(如檸檬精油---通常由皮萃取的較為嚴重、西印度櫻桃、葡萄柚或紅石榴粹取液)也一樣,長庚醫院皮膚科翁雯柔醫師特別提出,小黃瓜及漢方的白芷都也具有光敏性(這實在挺令人驚訝的),這些天然成分在白天使用都是具有危險的,要特別加強防曬。

最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衛生署管制屬醫藥成分的:A酸、對苯二酚等,這些東西除了具有超強光敏性及吸熱性外,更一定要在醫生指示下才能使用,不論白天晚上都不能亂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*乖喵* 的頭像
    *乖喵*

    乖喵部屋

    *乖喵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